学工新闻
化学与化工学院开展传承非遗精神之传统灯笼文化寻访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8-07-19 阅读次数:290
为探寻传统灯笼文化,传承非遗精神, 7月18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访千年古都 寻文化瑰宝”文化寻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开封市“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对传统灯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寻访。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是第七代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六代传人张金汉“中国民间文艺家”称号;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午九时,团队来到了“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与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老师见面。张老师热情和队员们打招呼,带领团队成员走进了由他自家祖宅改造的彩灯展览馆。馆内各式各样色彩明丽、造型各异的灯笼映入眼帘,镂空灯、走马灯、脸谱灯、宫灯……灯光一开,整间屋子熠熠生辉,仿佛让人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氛围。张老师详细为队员们介绍了“五谷丰登”灯,这是一种无骨灯,整个灯笼用稳定的几何结构支撑,造型是象征了圆满的圆形,灯的表面可以设置不同的图样,表达不同的寓意。
在随后的交流座谈会中,带队老师朱文拿和张老师介绍该院连续举办了十五届的灯笼文化节,并与张老师就校园灯笼节、灯笼设计制作大赛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老师也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张老师强调现阶段大众的参与度很重要,能让大众关注到传统灯笼文化已十分不易,“如果那些愿意主动参与的人都得不到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的话,那么谁还会参与这件事呢?因此,活动的举办如果能让参与者收获喜悦,获得成就感,效果就达到了。”而就在今天,团队成员们就做了一次参与者,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亲手制作了简易的莲花灯,看似简单的材料经过一步步的制作变身漂亮的花灯,队员们的内心惊讶而满足,脸上透露着喜悦。
积极关注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张俊涛老师作为非遗传承人对传统灯笼文化的热爱与对“汴京灯笼张”这一家族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灯笼文化的认知和保护发扬非遗的决心。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是第七代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六代传人张金汉“中国民间文艺家”称号;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午九时,团队来到了“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与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老师见面。张老师热情和队员们打招呼,带领团队成员走进了由他自家祖宅改造的彩灯展览馆。馆内各式各样色彩明丽、造型各异的灯笼映入眼帘,镂空灯、走马灯、脸谱灯、宫灯……灯光一开,整间屋子熠熠生辉,仿佛让人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氛围。张老师详细为队员们介绍了“五谷丰登”灯,这是一种无骨灯,整个灯笼用稳定的几何结构支撑,造型是象征了圆满的圆形,灯的表面可以设置不同的图样,表达不同的寓意。
在随后的交流座谈会中,带队老师朱文拿和张老师介绍该院连续举办了十五届的灯笼文化节,并与张老师就校园灯笼节、灯笼设计制作大赛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老师也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张老师强调现阶段大众的参与度很重要,能让大众关注到传统灯笼文化已十分不易,“如果那些愿意主动参与的人都得不到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的话,那么谁还会参与这件事呢?因此,活动的举办如果能让参与者收获喜悦,获得成就感,效果就达到了。”而就在今天,团队成员们就做了一次参与者,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亲手制作了简易的莲花灯,看似简单的材料经过一步步的制作变身漂亮的花灯,队员们的内心惊讶而满足,脸上透露着喜悦。
积极关注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张俊涛老师作为非遗传承人对传统灯笼文化的热爱与对“汴京灯笼张”这一家族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灯笼文化的认知和保护发扬非遗的决心。
朱文拿/文 朱文拿/图